教育论坛丨全力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 时间:2023-12-25 点击数:

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心理健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学生学习、工作和成长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今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我国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实施好这一国家战略,需要对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有着清晰准确的判断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有着全面系统的把握。


(一)


  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不容乐观,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大中小学学生在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和自我伤害方面的检出率高,需要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警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22年对全国24758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焦虑和抑郁是我国青少年最为突出的两大情绪健康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成长特点看,青少年阶段是一个身心发展迅速也是危机重重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自我心智还不健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个体成长的各种风险。从实际情况看,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环境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外部的压力增大时,会影响个体与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系统,进而对其内在情感、认知和期望产生影响。反之,内部系统的混乱与失衡也会对个体与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造成影响。例如,当青少年在处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或同伴关系时遭遇困难,可能会面临情绪上的困扰。如果这些情绪困扰没有得到有效干预和适当引导,同时缺乏及时的自我调整和社交关系的正确引导,就可能逐渐积累并爆发,最终可能演变为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
  另外,一些学生的抑郁情绪常与生活和学业中的压力密切相关。生活与学业的挫折都可能触发学生的抑郁、焦虑、挫败感、自卑等情绪。如果他们没有有效的情绪调节途径,同时还受到外界的负面批评和指责,问题可能会逐渐升级,演变成抑郁、焦虑状态,甚至更为严重的抑郁症、焦虑症。
  步入大学之后,一些学生可能会因面临更大的压力而触发内心的低自尊感,体验到焦虑、抑郁、迷茫和孤独等情绪,难以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表现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鉴于心理健康问题通常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预防措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减少心理疾病的风险,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成长。
   

(二)


  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动员、科普宣传、筛查评估等活动正在陆续展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逐步提高。心理服务网络在不断完善,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能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心理支持,以帮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各级教育部门在推进心理健康工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以目前北京市的情况来看,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在推进。在中小学和大学中,已基本按要求配备了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同时正在建立专业心理机构与学校的衔接,以确保全面并及时地向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很多高校正在进行全覆盖、多频次的心理健康测评,新生入学时会进行心理普查,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此外,学校设置了心理健康必修课,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增加了关于人际关系、情绪管理、自我成长、生涯发展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提供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文化活动,以便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幸福感。
  总体而言,我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目前,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认知主要集中在预防精神障碍、应对心理危机和调节情绪等问题上。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关注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部分学生,也不能只关注如何解决问题,更要关注如何避免问题的发生,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建立心理问题的预防体系。


(三)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多方合作。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各方当中,教师和家长是离学生最近的重要角色。因此,我们不仅要深耕学校教育圈,还要赋能家庭教育圈、拓展社会教育圈,把“独角戏”变成“大合唱”,从单一主体的教育模式变为众多主体协同合作的综合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要全身心关心和关爱学生,让学生“在校如在家”。学校是落实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每个环节,从入学到毕业,从大的教育周期到每个具体的教学活动,都需要全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不同的工作闭环。思想品德教育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创造一个有助于学生道德和心理发展的综合教育环境,不仅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还要增强他们的情感智慧和心理健康,实现以德育心、以心育人的目标。其中,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关注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力量。然而,很多教师因感受到较大压力而不愿意当班主任。因此,要真正减轻教师的负担,使他们能够专注于教育学生、关爱学生,重新找回教育的初衷。
  其次,家长要善于教育孩子,让孩子“在家如在校”。很多家长常常采用过于严格或打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内心的关注相对较少。塑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就像一颗种子需要适合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孩子也需要适宜的家庭环境给予其心灵滋养,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家长要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亲人、朋友和战友的角色,营造温馨、民主和平等的家庭氛围,有时甚至需要充当孩子的“情绪树洞”,带着接纳与理解耐心倾听,带着关爱与信任倾情陪伴,陪他们一起走过成长的道路。这样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在家庭中找到亲密感和归属感,从而更有力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最后,社会的保护网同样需要织牢织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被看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大学》中所言:“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我们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需要引入更多强调修身齐家的教育内容,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有助于学生找到心灵的依托和归属感。同时,支持专业的医疗机构、社区心理服务平台、社工和志愿者等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让关心学生心理状态成为一项常态服务,全力守护他们的成长。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Copyright 2021 版权所有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卫生管理系  联系电话:0377-63526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