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赫效应--找到自己的最佳出发点

作者: 时间:2011-12-10 点击数:

瓦拉赫效应--找到自己的最佳出发点

 

“瓦拉赫效应”是以著名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命名的,瓦拉赫的一生有关传奇性的色彩,正是他在化学方面的成功,使心理学家们总结出:人的智能发展会呈现出不均衡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强点和弱点,能够找到智能强点中的最佳点,自身隐藏的潜力便能得到极致的发挥,进而取得惊人的成绩。

瓦拉赫效应反映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证明该观点的常见性:在一家工厂里,工人们正在赶做一批货物,忽然一台机器因为丢失了一个螺母,无法正常运转,工人们不得不停下手上的流水作业,这影响了整个生产进程。老板愤怒地对维修工人说:“我希望你能在五分钟内修好它。”维修工人信心十足地对老板说:“您放心吧!换一个螺母只是小事一桩,我保证能在两分钟内换完一个螺母,让机器快速地恢复运转。”

说完,他拿起钳子、扳手等常用工具和一盒不同型号的螺母,来到机器前,开始修理。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过去了,令他惊讶的是,他拿的一盒螺母中,竟然没有一个适合机器螺钉尺寸、型号的,老板气急败坏地指着他手中的螺母说:“对于这台机器而言,你所带来的不是一盒螺母,而是废铁。”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却折射出瓦拉赫效应的精髓。对于机器而言,只有适合它的螺母才能转动起来,保持正常工作;对于人而言,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出发点,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有人说:“如果你在某个位置上不停地努力工作,但仍然无法完成任务或者获得成功,那么,你就要反省一下,是不是不合适的定位让你成为了一个‘不合格的螺母’。”在你知道瓦拉赫的经历后,你就能更深刻地认清自身特点,找准合适位置。

瓦拉赫的父母喜欢文学,一起希望瓦拉赫可以做一位文学家,所以当瓦拉赫读到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瓦拉赫在文学的课堂上,读了一个学期,可在期末的时候,老师为他写下的评语是这样的:瓦拉赫是个听话的孩子,也很努力,但由于过度的拘泥,尽管他有着完美的品德,但依然很难在文学上崭露头角。

父母看后,决定放弃对他文学之路的培养,送他去学油画,在油画的课堂上,瓦拉赫既不会构图,也不会调色,对油画的理解力也不强,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的成绩是在班级中最差的,老师给他的评语是:“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材。”

瓦拉赫一度被学校公认为最笨拙的学生之一,很多老师都认为他成材无望,但唯独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细心,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基本品格。后来,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送他去学化学,后来这个在文学艺术方面被公认的“不可造就之材”成为化学方面的高才生,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人们往往喜欢效仿他人做事情,见到他人在某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便试图尝试着让自己向这方面努力,便最终却以失败告终,空手而归。不是这些人的运气差,也不是他们没有付出努力,而是他们没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瓦拉赫效应告诉人们:无论谁在做任何事情前,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准确而合适的定位,考虑一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该事情,只有找到与自己素质相对应的目标,才能在不懈的努力下取得突出成绩。

现代人的智商不可谓不高,能力不可谓不强,做某件事情的条件不可谓不好,花费的时间也不可谓不多,但为什么仍然有许多人不能完成任务、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没有找到那艘能够驶向彼岸的船只。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找到自己的最佳出发点,简单一点说就是找到自己的优点,并加以发挥和利用。人只有从事与自己特长相符的工作时,才能实现自身资源的优化配置;反之,背其道而行,如果从事的工作是自己的弱项,那必定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又何谈成功。

如何衡量自己的定位是否准确不在于你付出的努力有多少,也不在于花费的时间有多长,而在于你能否认识自己,能否在某个方向找到兴趣和有效工作、学习、生活的技巧以及方法,这不是偶尔或者一次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调节,并听取他人中肯的建议。

看了上述的论述后,如果发现自己已经找到了最佳点,这的确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仍然要给你一句温馨的提示,那就是即使你过去成功地定位了自己,并不代表你现在和将来都能够成功地定位自己,因为一个人的优点、特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时间、年龄、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在一个合适的最佳点,它会带着你在某一领域取得一个高峰期后逐渐趋于平缓。所以,一定要因时因地学会调整自身,准确定位自己。

 Copyright 2021 版权所有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卫生管理系  联系电话:0377-63526539